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原创 2025-04-30 08:28:18 次阅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是,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危险,避免奢侈浪费,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强调了即使在顺境中也要有危机意识,并且通过节俭来预防未来的困难。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成语,传达了在安逸的环境中不忘警惕潜在风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的生活态度。它源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劝诫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章,强调了在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时仍需保持警惕,防止因奢侈而导致的祸患。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人士都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并以身作则。《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意在劝谏太宗在国家安定时不忘潜在的危险,保持节俭,积累德义。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国家安定富强。

“十思”是奏章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而“疏”则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唐太宗李世民在反隋战争中表现出色,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即位后,他借鉴隋炀帝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多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裕,边防巩固,内外无事,但唐太宗也逐渐出现了骄奢忘本的倾向,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深感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年)的三月到七月,多次上疏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也被称为“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阅读后深受触动,写下《答魏征手诏》,表示愿意接受谏言改正错误。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再次上疏《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个方面的行为不如初期谨慎,太宗将其书于屏风之上,以此自警。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