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至1921年。这场运动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主义,倡导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它从191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23年,历时八年之久。这场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他们倡导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思想文化革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与封建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沉重打击。通过介绍西方的新思潮、新科学和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破除了旧伦理、旧思想、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长期禁锢,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觉醒,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洋枪取代大刀、洋船取代舢舨等器物层面上,更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转变,这是洋务运动的最大收获。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被击碎,宣告了器物层面现代化的终结,从而开始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努力,即康、梁的维新运动。
3.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在新文化风暴的冲击下,五四运动应运而生,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尽管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由于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带有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运动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城市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完全否定,对西方文化则极度崇拜,认为一切都是好的,存在着片面性。这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态度。
3. 新文化运动在“破”的方面是相当深入的,但在“立”的方面显然贡献不大。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被推翻了,但是西方新的思想却没有能够有系统地在中国生根,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标语、口号充斥其间。科学、民主的口号人人都会讲,但是科学、民主的精神却始终是模糊不清的。
4. 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以彻底的反封建精神,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这样有数千年封建积淀的大国,以振聋发聩之势,发排山倒海之声,打破过往传统、陈腐、守旧的权威和教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自身不可磨灭的印迹。
以上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