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意思是: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脍炙人口”出自《孟子·尽心下》中的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有对曾氏父子很喜欢吃羊枣,但自从爱吃羊枣的父亲去世后,其儿子也再没吃过羊枣,而是以烤肉代替。由于故事里的烤肉被称作“脍炙”,所以也就衍生了“脍炙人口”这个词。
资料拓展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其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