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原创 2025-05-03 10:52:38 次阅读

隔岸观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站在河对岸看别人家里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困难或灾祸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不予以帮助。这个成语强调了旁观者的冷漠和无情,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他人困境不闻不问的人。

成语“隔岸观火”形象地描绘了站在河对岸观看火灾的场景,其深层含义是指在他人遭遇困难或危险时,不伸出援手,而是采取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这个成语有时也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亲身经历,对情况了解不深入的人。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乾康的《投谒齐已》中,诗云:“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集大成之作,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这部兵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将檀道济,他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提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指在败局已定时,退却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到了明末清初,有人将这些策略编撰成书,即《三十六计》,但其具体作者已难以考证。

在实际应用中,成语“隔岸观火”通常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在造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隔岸观火,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与“隔岸观火”意义相近的成语有“冷眼旁观”、“见死不救”和“置身事外”,而与之相对的成语则包括“见义勇为”、“身临其境”和“将心比心”。

成语故事:隔岸观火的来源

战国后期,秦国将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赵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白起乘胜追击,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解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后,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妙地说服了范雎,范雎随后向秦王建议暂时同意议和,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稳固自己的地位。秦王同意了这一建议,赵国因此得以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被召回后,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再次发兵攻赵,白起因病未能出征,改派王陵率军前往。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但白起以病为由拒绝。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

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白起,这位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当白起围攻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但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了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