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朝的。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创立了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余姚,是明朝时期汉族人。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王阳明的思想,即阳明心学,是明代心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陈献章和湛若水,王阳明则是其集大成者。他的“龙场悟道”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朱维铮先生甚至认为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则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阳明反对将儒家思想视为一成不变的戒律,主张个人的能动性,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这些思想具有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他广收门徒,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了“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王阳明的著作《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阳明的思想与孟子有着深刻的承继关系,这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在用词上也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的影响同样深远,它在心性本体上以及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都有所体现。心本体的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是王阳明。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思想,反对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强调“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阳明学作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对日本及东亚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阳明心学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它还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阳明心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