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宋江领导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所著。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祖籍苏州。他自幼聪明好学,历经科举,最终成为进士,并曾任钱塘县尹。施耐庵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归隐,投身文学创作。
施耐庵的原籍在江苏兴化,家境贫寒,童年随父亲迁至苏州。13岁时,他在浒墅关开始读书,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岁赴元大都会试却落第。后经友人推荐,施耐庵在山东郓城任训导,期间广泛搜集梁山泊附近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深入了解山东的风土人情。35岁时,他考中进士,赴钱塘任县尹,但因与权贵不合,愤然辞官回苏州。
张士诚农民起义期间,施耐庵投笔从戎,成为张士诚的幕僚,从而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起义军首领。后来,他因不满张士诚等首领的骄逸,预见其必败,遂离开张士诚部,隐居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开始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后,朱元璋在苏州搜捕相关人员,施耐庵为避祸回到苏州,并在白驹镇定居,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水浒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这次起义因其声势浩大,在民间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施耐庵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最终创作出《水浒传》。
《水浒传》以其真实的日常生活背景和生动的江湖豪杰故事,展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特色。夏志清评价其“比《三国演义》更具有生动的现实主义特色”。鲁迅则认为,由于《水浒传》中的好汉们不反对天子,最终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终究是奴才。博尔赫斯则称赞《水浒传》的情节具有“史诗般的广阔”。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