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众星拱月什么意思

众星拱月什么意思

原创 2025-02-15 21:32:26 次阅读

“众星拱月”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众多星星围绕月亮,比喻众人拥护或环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或事物。这个成语强调了中心的重要性和周围事物的辅助作用。

众星拱月:成语的意蕴与徐迟的文学贡献

“众星拱月”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汉语成语,拼音为zhòng xīng gǒng yuè,它描绘了一幅众多星星围绕着月亮的景象,用来比喻众人或众物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或事物。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徐迟的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中,用以形容一个主要工程位置上的大红宝石被周围较小的红宝石环绕,形象地展现了核心与周围的关系。

徐迟,原名商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他出生于1914年,逝世于1996年,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徐迟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并在抗战期间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等职,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奔赴前线采访,创作了大量战地通讯和特写。在新时期,徐迟还担任了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和《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得了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为了纪念徐迟,创立了“徐迟报告文学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徐迟的诗集《二十岁人》、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作品,也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多面性和深度。

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以科技题材为显著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如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这在题材拓展与主题开掘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体现在这里。在当代史上,知识分子曾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而徐迟的作品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使陈景润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

徐迟的作品在艺术构思上讲究,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例如,《在湍流的涡漩中》叙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业绩与品格,作品的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远。它既巧妙地契合了湍流理论家周培源的学术贡献,同时又暗示了作品叙写的1976年10月的政治背景。《生命之树常绿》写植物学家蔡希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诗美哲理。徐迟是一位诗人型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诗人式的激情,有诗语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他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

在翻译方面,徐迟的译诗读来流畅自如,琅琅上口,其节奏快慢徐疾一如原作,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中所描绘的美国的经济发展风貌,仿佛能感觉到奔驰的车辆迎面而来。这一成功要归功于徐迟本人的音乐修养。他翻译的作品,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通过翻译表达他本人的情感和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创作、研究三者有机地化为一体。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并选译与自己性之所近、能打动自己的作家作品,这些特点大致都体现在徐迟的翻译活动中。他的研究中摒弃了那种悬置诗作本身,只作空泛的夸夸其谈的评论路数,而与原作者作心灵上的交流。

徐迟重视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和研究。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学习。他和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一样,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既有译作,也有创作,还有研究之作。事实上,他的译与作,可以说也是互相促进、互相受益的。他以译作走上文坛,而其创作往往受到译作的影响。翻译对于他的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发、一种“锻炼”。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