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在古代,人们常用特定的词语来代称不同的年龄阶段,如“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天命”指50岁等。这些代称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和期望。
不惑之年,这个汉语成语,特指40岁,象征着一个人到了中年,能够明辨是非,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这一概念源自《论语·为政篇》,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表明,不惑之年是一个人智慧与经验积累的体现。
在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丰富的代称,这些代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年龄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期待和认知。
从幼年开始,不满周岁的孩子被称为襁褓,2至3岁的孩子则被称为孩提。女孩7岁称为髫年,男孩8岁称为龆年。幼年的泛称是总角,而10岁以下的孩子则被称为黄口。13至15岁的孩子被称为舞勺之年,而15至20岁的则被称为舞象之年。对于女孩,12岁被称为金钗之年,13岁被称为豆蔻年华,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16岁的女孩则被称为破瓜年华或碧玉年华,20岁的女孩则被称为桃李年华。24岁的女孩被称为花信年华,而30岁的女性则被称为半老徐娘。
对于男性,20岁被称为弱冠,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40岁的男性除了被称为不惑之年外,还被称为强壮之年。50岁的人被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或大衍之年。60岁的人则被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或杖乡之年。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或致政之年。80岁的人被称为杖朝之年,80至9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之年。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而100岁的人则被称为期颐。
除此之外,青少年被称为束发,女子待嫁被称为待年或待字,老年人被称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则被称为黄发。这些代称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年龄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侯老师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