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意味着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成语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即使地位高、学问深,也不应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是有文化修养的表现。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源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指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体现了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赞扬那些能够真诚地向他人学习、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差异的人。
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对话。孔子的学生子贡询问孔子,为何孔文子被尊称为“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表明,孔文子之所以被尊称为“文”,是因为他聪明好学,并且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挚恂》中也提到了这一精神:“既通古今而性复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这进一步强调了不耻下问的重要性和价值。
孔子本人就是不耻下问的典范。他虽然学识渊博,但仍然虚心向他人学习。在一次祭祖活动中,孔子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有人质疑他是否需要这样做,孔子回答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这显示了他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的态度。
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解释了孔圉为何被称为“孔文”。孔子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了不耻下问的精神,即即使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感到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同样值得提倡。成绩优秀的同学能够放下架子,虚心向成绩较差的同学请教;老师能够向学生学习;长辈能够向孩子请教。这些现象都体现了不耻下问的精神,他们不会因此感到耻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正如毛主席所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谦虚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铭记于心。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