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字的偏旁名称是“辶”。这个偏旁也被称为“走之旁”,因为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在行走。在汉字中,“辶”通常用来表示与行走、移动或者距离相关的概念。
汉字“远”的部首是“辶”,这个部首也被称为走字底,俗称“走之儿”。尽管名称中包含“走”和“之”,但实际上它源自于“辵”(读音为chuò),这个字象征着走走停停的动作。在篆文中,“辵”由“彳”和“止”组成,传达了行进与停止的意境。
与“辵”部有关的字大多与行走或运动相关,例如“进”和“退”。这些字都与基本的行走动作有着直接的联系,体现了汉字构造中形声结合的特点。
在《康熙字典》中,对“辶”的解释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广韵》中提到“丑略切”,《集韵》中提到“敕略切”,而《说文》中解释为“乍行乍止也”,意指走走停停的状态。《六书故》中进一步阐释为“循道疾行也”,即沿着道路快速行走。此外,“辶”与“躇”字相通,如在《公羊传·宣六年》中提到“躇阶而走”,这里的“躇”也可以写作“辵”。《六书正譌》中提到,这个部首由“彳”和“止”组成,是会意字,隶书形式为“辶”,并且与足部和彳部的字有相通之处。
通过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辶”作为汉字“远”的部首,不仅在形态上与行走有关,而且在意义上也与行进和运动紧密相连。这种部首的使用,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