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描写儿童垂钓的诗。诗中通过描绘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垂钓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专注认真的形象。诗的全文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赏析:1. “蓬头稚子学垂纶”:形容小孩头发蓬乱,正在学习垂钓。2. “侧坐莓苔草映身”:描绘小孩侧身坐在莓苔上,周围绿草环绕,形象生动。3. “路人借问遥招手”:有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招手回应。4. “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担心惊扰到鱼儿,不敢大声回应路人。总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孩垂钓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专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一个小孩垂钓的场景,展现了孩童的天真烂漫和专注精神。诗中的小孩,头发蓬乱,面庞稚嫩,正专心致志地学习垂钓。他侧身坐在长满青苔的岸边,周围绿草如茵,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当有路人向他问路时,他远远地招手示意,却不敢出声回答,生怕惊扰了水中的鱼儿。
诗的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小孩垂钓的形象。“蓬头”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小孩未经修饰的自然状态,而“稚子”则强调了他的年幼。“垂纶”即垂钓,表现了小孩对这项活动的专注和学习态度。“侧坐莓苔草映身”则通过动作和环境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这个小孩在自然中垂钓的情景。
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则进一步描绘了小孩的机智和专注。当路人向他问路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远远地招手,示意自己正在钓鱼,不便回答。这种举动不仅体现了小孩对钓鱼的专注,也显示了他的聪明和机警。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都被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却以平淡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的小孩,虽然年幼,却有着超出年龄的专注和智慧。他的天真烂漫和对垂钓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和乐趣。
胡令能,这位唐代的隐者,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的诗作,如《小儿垂钓》,以其生动传神的描写和精妙超凡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仙家所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小孩垂钓的情景,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