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高屋建瓴,水势汪洋,谁能御之?”意思是说,站在高屋上倾倒水,水势浩大,无人能够阻挡。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占据有利地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时机,才能取得成功。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从高处倾倒水的场景,其深层含义是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它形容对事物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个成语源自《史记·高祖本纪》,其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与楚王韩信的故事,通过田肯的话,展现了关中地势的险要,以及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的有利条件。
刘邦初登帝位,面对楚王韩信的谋反,采纳了丞相陈平的计策,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大夫田肯对刘邦说,关中地势险要,是建立霸业的根据地,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刘邦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高屋建瓴”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
在现代语境中,“高屋建瓴”常用于形容领导或专家的讲话和行动,他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洞察事物的本质,提出高瞻远瞩的见解。例如,一位领导的发言可能既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让人一时难以琢磨;品牌传播策略需要高屋建瓴,搭建起品牌传播的大厦,以实现决胜千里的效果。
在教育领域,老教授到河大附中讲学,其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同样体现了“高屋建瓴”的教学艺术。此外,专家学者型教师以其成熟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风格,能够高屋建瓴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一般拓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采用了高屋建瓴法、巧举实例法、几何直观法和触类旁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