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的来源典故指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音乐家俞伯牙弹琴时,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两人成为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间再无知音,遂摔琴绝弦。这个故事象征着深刻理解和共鸣的友谊。
“知音”一词,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段佳话,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伯牙,原名俞瑞,字伯牙,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担任大夫。在一次回乡途中,伯牙途经汉水,弹奏琴曲时偶遇了钟子期,两人因音乐而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聚。然而,命运弄人,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却发现钟子期已因病去世。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祭拜后,悲痛欲绝,摔琴以示对知音的怀念和感激。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伯牙在荒山野地弹奏琴曲时,樵夫钟子期竟能深刻理解伯牙所表达的“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意境。伯牙感叹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的去世,让伯牙失去了唯一的知音,他悲痛之下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奏,因此《高山流水》也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不仅用来形容知己或知音,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妙。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曲子被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独立的部分。此外,还有一首同名的筝曲《高山流水》,但它与古琴曲并无传承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