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中的“欲”意为“想要”。这句话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想要放眼远眺,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的愿望。通过登高望远,诗人抒发了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欲穷千里目”这一表达,蕴含着对更广阔视野和更高目标的渴望。它源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其中“欲”字不仅表达了一种愿望,也透露出一种希望和向往。这句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于无限风光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提升的思考。
《登鹳雀楼》全文
王之涣的这首诗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
诗中描述了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景象,并表达了诗人想要尽览千里风光的愿望,这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登鹳雀楼》注释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县,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面对中条山,俯瞰黄河。白日指的是太阳,依是依傍,尽是消失。欲表示愿望,穷是尽,千里目指的是广阔的视野。更表示再,上一层楼意味着达到更高的境界。
《登鹳雀楼》赏析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日落时分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的壮阔。这两句诗的境界宏大,日落于西,海在东,诗人在鹳雀楼上虽不能直接看到大海,却能想象黄河最终汇入大海的景象。这种想象力的延伸,使得诗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本诗的叙事方式独特,先描绘了眺望的景色,再叙述登楼的行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叙述了诗人的行为,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视野的拓展依赖于人生境界的提升。诗的精髓在于诗人的胸襟和所体现的盛唐气象,而写景的艺术则是次要的。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其诗作多被乐工制曲歌唱,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相唱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包括《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流传千古的绝唱。
以上是对“欲穷千里目”这一表达的详细解释和赏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